第一百五十七章
上一章:第一百五十六章 | 下一章:第一百五十八章 |
在摸不清楚陆辞脾气的情况下,几位胡子花白的考试官默默对视一眼,纷纷选择了暂且听从。
早膳由贡院里的小厨提供,不论是厨子的手艺,还是食材选用上,都不可能比得颇好口腹之欲的陆辞家中的讲究。
对于差事处制定的工作餐,陆辞既然不曾抱有过任何期待,见到预料之中的简易粗糙后,也谈不上任何挑剔。
尤其经历过疏浚沟渠的那几个月,更是对此有了极高的容忍度了。
他随意扫了一眼,虽无甚食欲,但还是挑了两块蒸饼,端了碗白粥,坐到木桌旁,动作斯文好看,却很快就将取来的几样食物一扫而空,以湿帕拭过沾了些许碎屑的唇角后,就毫不犹豫地起身离开了。
另三位考试官还在细嚼慢咽,见陆辞已用完早膳独自离开,他们也不好再磨蹭,唯有草草用完了剩下的,赶紧跟上。
考试官其实共有五名,但另外二人需考试的,只是参与别头试的开封府举人,举人数并不算多,自然不必如此忙碌。
就因耽误了这么一小会儿,等他们来到衡鉴堂时,就看到陆辞已端坐于案桌之后。
他手的左侧,是堆积如山的行卷,手的右侧,则摆了一份刚刚翻完的一份。
对于他们三人的迟到,陆辞并未出口苛责,只在听得脚步声时,抬起眼来,淡淡投去一暼后,便不再关注他们,继续批阅手头的那份。
尽管那一瞥很是平静,三人却莫名感到脸上窘迫得略微发烫。
然而他们心里憋气归憋气,硬要说来,却也无处可发,唯有郁郁地坐下了,也翻阅起行卷来了。
叫他们始料未及的是,陆辞根本不是装装样子的故作勤勉,而是自坐下后,就当真半点不带挪窝的。
连午膳晚膳,都一概让人直接端进这屋来,好让他一边继续翻看行卷,一边用着简易清淡的膳食,权作果腹。
这一天天熬下去,批改公卷的效率,自是大幅上升了——往年贡举,直到引试那日,也不见得能看完所有人的行卷,或只潦草翻过,而无暇细读。
现还有十日才引试,剩下的公卷数量却已不足最初的三成,时间就显得空前充裕起来。
但对在工作狂监试官的带头‘逼迫’下,几近废寝忘食地熬过了这十几日的糟心日子,人几乎瘦了一圈,面容也憔悴不少的三位考试官而言,可就完全谈不上美妙了。
这究竟是哪儿来的疯子?
锁院的这二十来日,虽明面上是作批阅行卷,再为引试商讨命题用的。
可实质上,绝大多数行卷根本连过目的机会都不曾有,就已被封存;而商讨命题,也完全不需用上那么多日。
剩下的日子,则全归他们吟诗作词,彼此切磋下琴棋书画,虽被锁院中,但也乐得悠闲了。
偏偏这回就遇上了陆辞这混世魔头般的棘手角色。
若不是感觉在陆辞隐隐约约的盯视下,周身萦绕着难以言喻的压迫感,这么多天的加班加点,高压工作下来,他们怕早就要翻脸闹开了。
招来众人暗地里的怨恨,陆辞却宛若无知无觉,还因越发熟练,批阅行卷时多了几分得心应手,摸准评分规律后,自然就变得越发地快了。
最让他感到头痛的是,因此时还没有所谓应试专用的馆阁体,所递行卷的书写方式,自也因各人所怀的‘炫技’想法,变得千奇百怪,不乏群魔乱舞者。
字迹工整端雅,使人一目了然的,已是可遇而不可求。
陆辞在经历过无数份难以分辨的狂草字迹后,更是彻底麻木。
几天下来,他现每翻开新的一份时,内心所怀抱的最大希望,就已降低至对方的字迹是不用他太费精神就能辨认的程度了……
饶是他尽可能地不因字体怀抱偏见,但在枯燥的审阅过程中,着实难对书写狂乱者生出丝毫好感来。
词赋方面倒好,因举子们皆知贡举取士时最重这两者,投入的精力也通常最多,递交上来的行卷更多是他们的得意之作,陆辞在审核时,就发现了不少亮眼之作。
但在文论卷子上,可就笑话频出了。
陆辞从中看出了,不少士子闭门读书,双耳不闻窗外事带来的严重弊病——一昧歌功颂德姑且不说,围绕鬼神大谈特谈的也情有可原,偏偏还有自以为提出切实建议,夸夸其谈,却都是空中阁楼,错漏百出,完全不切实际的,才真惹人发笑。
可怕的不是一无所知,也不是功利心盛,而是只知皮毛,却已刚愎自用。
陆辞面无表情地将那些可笑文论丢到桌底下,再拿起那些优秀词赋,反复读了几回,以作洗眼。
最后干脆将好的作品一概抽出,单独储放在一木盒里。
行卷的水平高低,虽不计入分数之中,但素有分类归档习惯的陆辞认为,若是巧到最后排定名次时,两者只在伯仲间,就可翻出行卷,做为场外文资的参考。
每天都从辰时看到戌时,陆辞是适应良好,起码能看上四五十份。然而他效率越高,为了不被比下去太多,落得怠惰之嫌,另外三人就只有更加卖力批卷了。
众所周知的是,因开封府解额相比其他州府要来得宽裕,且占京都之便,于士人眼中为考试风气之先,因而除去本贯取解的士人外,还有大量寄贯召保取解的士人涌入,经过统计,今年单是寄应开封府取解的士人数目,就已高达四百四十四人。
乡里为声教未通地方的化外人,也为特例之一,可在开封府参加解试。
更别说开封府人口本就最为众多,几项相加后,所递交上来的行卷总和,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一个其他州县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。
对直接造成他们如此辛苦劳累、简直就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混账的陆辞,三位考试官自然更不可能给予任何好脸色了。
他们从头到尾一直板着脸,除了在规矩上不让别人挑出错的必要行礼外,半句不主动与陆辞攀谈。
更公然当着陆辞的面,只在彼此间有说有笑。
陆辞:“……”
这种排挤方式,难道是小学生吗?
他将这几人仗着年长和彼此相熟、就想通过甩脸色和爱答不理等方式、来达到向他施压的目的的可笑做法尽收眼底,却宽容地并未揭穿。
只要他们肯配合工作,老老实实地做事,出的疏漏不多,也不自作聪明地找麻烦的话……
陆辞自认,作为临时上司,他还是很愿意宽宏大度一些,而不至于小气到连这点情绪宣泄都不容许的。
就如在商定考卷命题时,陆辞大大方方地让五名考试官自行讨论过,再将最终结果交给他审核过目,而不曾强行参与进来,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自由。
等结果出来了,他在审查时,也毫无刁难之举,仅仅是提出几道称不上伤筋动骨的小意见后,考试官一作更改,就爽快通过了。
当看到这些天如恶魔一般的陆辞,径直派人将试卷送去国子监,好制造雕版、进行复刻时,负责别头试的那两人还好,与陆辞共处一室最久的三人,却已是精神恍惚。
这般好说话,还是陆辞么?
见陆辞这丝毫不受影响,平日仍是我行我素,在公务上虽十分严格,但行事磊落大方的做派,也让三人感到些许不可思议之余,更多还是气馁。
这不明摆着,他们抱团却做了无用功么?
而就在众人各怀心思的时候,不知不觉间便在陆辞以身作则的强力推动下,破天荒地在引试前的两日,将收纳来的所有行卷,都批阅完毕了。
多出的两日闲暇,陆辞给了他们久违的笑容,再不拘着他们继续呆在衡鉴堂内,而是容他们自行相聚,饮酒写词,赏景放松。
得此厚待,已习惯了焦头烂额的忙碌的三人,又一次出乎意料下,起初还不敢相信。
等陆辞再重复一次后,他们才一边愣神着往外头,一边还不可思议地生出几分……感激和不舍来。
陆辞在放他们歇息后,却未闲着——毕竟他对与生人饮酒也好,作辞赋相和也罢,都无半点兴趣。
倒不如优哉游哉地一边品着小点心,一边对三名考试官已批阅过的行卷,进行简单的抽样复查。
因这并非是道必要工序,陆辞做时,也就极轻松随意,只当一桩消遣。
直到第三副行卷被抽出时,陆辞才目光一凝,轻轻地‘咦’了一声。
词赋中规中矩,挑不出什么差错来,但这两篇文论……
怎么透着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?
陆辞乍一眼看去,因有些久远,于是只被唤起了模糊印象,顶多是感到有些微妙。
但在仔细读过几遍后,他就顺利在脑海中调出具体记忆,也肯定了第一眼时浮现的猜测。
陆辞不由失笑一声,摇了摇头,直接翻至行卷卷首,慢条斯理地将名姓记下,再起身到存放举人家状的小室中。
不过片刻,他就在吏人的帮助下,调取出了这人的家状。
行卷弊端丛生,已非新闻。但其最大诟病,便是常有人假借他人文字,或用旧卷装饰,重新书写,而起不到反应举子平时水平的作用。
哪怕是最简单的剽窃,因没有后世的网络查询,也不存在能阅遍天下人作品的神人存在,想要发现这点,也是难如登天的。
这位胆大包天的老铁,却是倒霉到家了。
——他恐怕还不知道,自己不但抄到了监试官的旧作头上,还刚巧被心血来潮做抽查的监试官发现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注释:
不好意思,我重新查阅了关于开封府解试的资料。发现宋初虽然跟诸路州府监军一样,也是从府官中抽调人选充当考试官,但是从988年开始,就因‘府事繁巨,始别敕朝臣主之。’一般是从馆阁中抽调人选,譬如直集贤院、直史官、太常丞、秘阁集贤校理、同修起居注、殿中侍御史等人,来考试开封府举人。
别头试的考官和监门官,就如文中所说的那般,也是从这些人中另外设置的。一般是两到三人。但因为V章太难修改,我就只在这里知会你们一声这是BUG QAQ就不改前面的了。《中国科举制度通史-宋代卷上》p194 第四节 的开封府解试
上一章:第一百五十六章 | 下一章:第一百五十八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