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七章
上一章: 第一百五十六章 | 下一章: 第一百五十八章 |
“民间监察机构?”开瑞帝略有疑惑地看着柯祺。
御书房里并没有留任何人伺候, 太监宫女们都退了干净。这屋子里只有皇上和柯祺两人。
柯祺严肃地说:“家兄遭此大劫,是因为那所谓的青莲教太过猖狂。臣不由有了一个想法, 若青莲教刚有些苗头时,就有人发现不对, 在源头上将这股谋逆的势力彻底掐灭, 哪里还容得了他们做大。”
因为皇上在昨日主动给柯祺看过密折, 所以柯祺现在完全可以把青莲教拿出来说事。
柯祺所提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完全脱离于现有的官场制度。简单地说, 就是在民间暗中挑选出一些人,他们看上去并不起眼,却有特定的途径可以把消息一层层地往上传,一直传到皇上手中。
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。
现有的官场制度中已经存在监察机构了。安朝各省中都设有三司, 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。承宣布政使司是省政府,提刑按察使司是监察机构, 都指挥使司则负责指挥军事, 很少参与地方政治。三司相对而言独立,又互相制约,地方上的官场因此才能保持一定的清明。
谢二的妻子庄氏的大舅舅就是按察使。
不过,这样的监察制度并不是百分百可靠的。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, 设在各省省会的提刑按察使司并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监管了, 总有偏远的地区不受重视,不得不处在监管范围之外。同样是限于此时的通信技术, 若是官官勾结存了心要欺上瞒下,那么地方上的问题很可能就没法上达天听。再有一个,提刑按察使司的监察对象是官员, 他们往往都忽略了老百姓们的声音,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。
就拿青莲教这事来说吧,青莲教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,先在一些小镇上混得风生水起,再渐渐朝繁荣一些的地方发展,于是地方上的官员竟然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不对。他们太脱离群众了。
老百姓们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,偏远小县城中的县令究竟有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责任,某地的旱情究竟是不是像官员上报的那样严重,赈灾物资究竟能不能实打实地送到灾民手里,政绩斐然的大官究竟有没有贪了底下人的功绩……其实皇上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,这时的老百姓可没法上网发帖子去。
让皇上能真正地知晓天下事!柯祺的民间监察机构的概念就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。
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民群众的力量,柯祺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的北京朝阳区的人民群众就是伟大的榜样!按照柯祺的想法,监察员们都来自于群众,也继续藏身于群众,他们的身份始终都是保密的。
开瑞帝顺着柯祺的折子继续往下看,很快又看到了一个新的概念:“网状管理结构?”
“如果不事先采取一些措施,民间监察机构发展到最后,肯定也会出现欺上瞒下的现象。网状管理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了欺上瞒下的发生。不过,这也使得机构的运转需要有更多的人手支持。”柯祺说。
在柯祺的设想中,一个监察员并非只负责监察一个地方。做个简单的假设,假如有某一、某二、某三共三个监察员,某一负责甲乙丙三地,某二负责甲丁戊三地,某三负责甲己庚三地,这样一来甲地就是一个并集,共有三位监察员负责监察它。与此同时,乙地除了被某一监察,同时也被某四、某五监察,它同样是并集。这些初级监察员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,往上面递消息时就没法一起撒谎。
如果甲地发生的一些事,某一、某二、某三传递上去的消息却不一致,这里面就有问题了。
与此同时,每一位初级监察员又需要同时向三位中级监察员汇报消息,除了他们自己,谁也不知道他们上头的中级监察员会是谁。他们正好又处在三位不同的中级监察员的并集中。这样一层层的并集积累下去,整个监察网就是渔网状的了,而不是树状的。顺着其中一个点往下或者往上延伸,谁也不知道这个点会延续到谁身上去。除非网上的所有人都选择欺上瞒下,否则谎言很容易就被拆穿了。
身为上位者,开瑞帝立刻就意识到了网状管理结构的灵活和高效。它完全可以被更广泛的应用。
不过,网状管理结构也带来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整个结构中需要更多的人手,而人手问题最终都可以被归结到钱上,没有钱是搞不出这样的大动作来的。柯祺只觉得非常庆幸,还好他穿越到了一个王朝的开始,国库里不差钱,老百姓们通过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定的活力,他的很多想法才有可能被实现。若他穿越到了乱世或者一个王朝即将灭亡时,就算他有再多的想法,也会巧妇难于无米之炊。
就柯祺个人来说,开瑞帝已经是他在这种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能遇到的最好的上司了。
不过,就算国库不差钱,为了使成立民间监察机构这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,柯祺并没有脱离于实际去纸上谈兵,他的很多想法都是立足于现实的。在他的方案中,他已经尽可能把一切问题解决了。
首先,监察员从哪里来?
如果从零开始培养,先不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,就说在培养监察员时把他们聚在一起,监察员的身份就暴露了,达不到保密的效果。对此,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,把退伍老兵们利用起来。
因为边境不平,安朝有强制服兵役的规定。戍边军来自天南地北。每年都有不少士兵因伤退役,他们的安置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如果在这些伤兵中挑选一些人,让他们和别的伤兵一样领了抚恤金返回原籍,他们就完美地把自己监察员身份藏住了。因不需要另外找人手,金钱的投入也降低了。
不过,安朝的伤兵、老兵福利并不是很好,虽然这已经比前朝好了很多。这里暂且不提。
其次,传递消息的途径是什么?
想要构建一个能贯通全国的消息传递网,这是需要把真金白银往里面填的。即便开瑞帝不差钱,叫他真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,他也得肉疼。对此,柯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,把各地的驿站利用起来。
别以为快递物流是现代人的专属,其实古代也存在着物流现象。
用柯祺穿越前那个时空中的历史举例,唐玄宗时期,全国约有一千六百多家驿站,共两万多人从事驿传工作。安朝自然也有驿站。这种驿站是官方所设,主要为皇家、达官贵人们服务,能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城和中心城市流动。除此以外,物流业还要承担粮食的储存和转运工作,各地在此基础上设有仓储,能满足赈灾等需求。另外,在战争时期,驿站还承担后勤物资的转运工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秋林文报》能在全国各地发行,也是因为报纸方已经选择和驿站合作了。各地的驿站每个月都能收到提前印出来的报纸,这报纸和朝廷的文书放在一起。报纸就在驿站进行售卖。
如果把这些驿站利用起来,那么民间监察机构的消息传递网就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了。
不仅不花钱,柯祺还针对驿站提出了一些能够赚钱的改革方案。
现有的驿站是不赚钱的,国库每年要拨出一些银子用以维系驿站的运转。老百姓们几乎不用驿站寄东西。这一个是因为驿站确实不接地气。另一个则是因为此时的人安土重迁,靠土地吃饭的老百姓们几乎不出远门,一家人始终生活在一起,嫁娶也都在邻近几个村子内,他们没有那么多信要寄。并且此时的百姓习惯了自给自足,除了食盐等要买,需要买的东西很少,各地民用物资的运送不频繁。
民间的物流业主要是靠各类镖局和商行的私人物流撑着。
靠驿站赚钱?这就好比是有人想要卖鞋,结果他到了某地后却发现当地人从不穿鞋子,于是他难过得哭了起来。然而,柯祺却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,把所有不穿鞋的人忽悠来买鞋,他就赚大发了!
“皇上,我们可以在《秋林文报》上增设一个‘远购’版块。”柯祺想要在古代开淘宝。
现代淘宝业发达,商品能很快送到用户手里。古代肯定做不到这样,不如每个月统一送一次。
打个比方,二月的《秋林文报》远购版块中罗列了各种商品的价格,人们可以按此选择自己要的商品。他们先交付一定的押金,由专人将他们要买的东西记录下来。等到三月时,驿站把东西统一送过来,同时再把四月远购价位表送过来。这样一来,驿站肯定是能赚钱的。以一个镇子(包括底下的众多村子)为一个单位,驿站只需要把东西送到镇子上就好,然后专人再按照记录一一发放给民众。
老百姓们愿不愿意等上一个月?
只要他们习惯了这种购物模式,他们一定会愿意等的。因为,能省几个铜板是几个铜板。
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概很难想象,在一些偏远贫困的地方,因为交通很不发达,所以外来的商品反而就卖得越贵。这个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。在柯祺穿越前,他的老家就在一片贫穷山区里,本地产的米油蔬菜卖得非常便宜,但衣服、电器等商品因为是外来的,却卖得非常贵。同样的衣服,在城市里的地摊上卖二十块钱,在他老家可能卖到六十。城市里买六七百的手机,在老家能卖一千。
这种现象会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网购的盛行而渐渐消失。老百姓们也不傻,既然有便宜的,为何还要坚持买贵的?如果各类商品走驿站官方渠道,运输成本降低了,那么相应商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。
“这真的能赚钱?”开瑞帝觉得有些不可思议。驿站一直就是个烧钱的玩意儿!
开瑞帝不是那种不懂民生的皇帝,正因为他知道,所以他才觉得柯祺的想法真是异想天开。
“皇上,臣可以保证能够赚钱,至于到底能不能让驿站收支平衡,这就不好说了。”柯祺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。驿站本来就是必须要存在的机构,如果按照柯祺的想法能赚到一些钱,即便这点钱不足以维系驿站的日常运转,但皇上就能减少对驿站的拨款扶持了,这归根究底还是给国库省了钱的啊!
开瑞帝皱着眉头说:“但这……是不是就与民争利了?”
就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们来说,他们原本都习惯去附近的镇上赶集,因此镇上是存在一些商铺的。如果远购成为了一种流行,那么这些原本的商铺怎么办?他们是不是就要被远购挤兑得关门大吉了?
“皇上,他们可以选择和官方合作,成为承包商。”柯祺说。
开瑞帝虽然不知道所谓的合作具体是怎么回事,但见柯祺言语轻松,就若有所思地点了下头。
柯祺又说:“皇上,如果远购真能实现,那么老百姓们不仅能低价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,还能把自己吃自己用的土特产卖出来。比如说山珍野味,再比如说各类的果干、药材等,只要处理得当,就都可以被驿站收购。这其实是相当于给了老百姓们一个创收的机会。”这类东西在大城市里将卖得很好。
开瑞帝的眉头渐渐舒展了。他深深地看了柯祺一眼。
民间监察机构要不要建立?看过柯祺的分析后,开瑞帝其实很有些意动。就凭这一点,柯祺送上来的折子就已经有了很高的价值。至于老兵安置、驿站改革等问题,其实都不过是在锦上添花而已。
但就是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,若是真能实现,那都是一份大功劳!
柯祺这是在跑三千米时,顺手就拿了一百米、两百米、八百米、一千五百米的冠军啊。
开瑞帝把折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。虽然柯祺的思路非常清晰,折子写得行云流水,但皇上每看一遍时,还是能发现一些点,需要柯祺仔细讲解。柯祺这一天都耗在了这件事上,他讲得口干舌燥,心里却彻底松了一口气。要是皇上不问,那说明皇上对这个事情没有太多的兴趣,柯祺才要担心呢。
问完了所有的问题后,皇上的手按在折子上,并没有再说什么,就让柯祺离开了。
柯祺知道皇上肯定要考虑一些时间。等到下班时,他飞快地回了家。谢瑾华难得请了一天假,并没有上班。这是他们得知谢纯英受伤后的第二日。柯祺回到家中时,问草园中正好送了一封信过来。
信是季达写给谢瑾华的。
谢瑾华看到信后才想起来,他不久前买了个戏班子,安排在私宅里,正让他们排演《良缘记》。谢瑾华前几日给季达写了信,问他愿不愿意来帮忙盯一下戏班子的排演进度。然而谢大哥这事一出,谢瑾华把其他的事都忽略了。要不是此时收到了季达的信,谢瑾华估计暂时都想不起《良缘记》了。
季达显然还不知道谢纯英出事了,他在信里调侃了谢瑾华几句,然后又道歉说自己不想进京。若能把戏班子移到问草园,让他们在问草园中排演,那么他倒是可以帮谢瑾华盯一下他们的排演过程。
谢纯英受伤的事,庆阳侯府不愿张扬,但也不是必须要瞒着别人的。
谢瑾华就匆匆地给季达回了一封信,只说大哥受伤了。至于《良缘记》,他这回连提都没有提。
问草园就在京郊,找个利索的小厮套上马车,不过半日就能把信送到季达的手中。谢瑾华回了信就暂时把这事抛开不管了。结果,第二日时却又有问草园的管事来回话,道是季达先生不告而别了。
谢瑾华和柯祺对此很茫然。季达竟是一个字都没有给他们留。
“前些日子,我与先生通信时,他曾玩笑似的说了我一句,道我可以出师了。”柯祺说。难道说季达在那时就起了想要离开的心思?至于他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点走,难道是谢家大哥受伤的缘故?
“先生不会是去大哥那里了吧?”谢瑾华问。
柯祺摇了摇头。他什么都不知道啊!季达很少会在他们面前泄露心事。
接到大哥受伤的消息的第四日,庆阳侯府终于又盼到了一封信,那信依然是大哥心腹代笔,只说大哥现在已经退烧,只要精细地养着,不出几个月就能彻底恢复健康了。大家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不过,其实大家还是想要亲眼见一见大哥的,否则他们都不可能会彻底放心。
又过了五日,皇上忽然在大朝上提柯祺为正五品右参议。
所有人都是一张懵*脸。柯祺是谁?今科的探花郎!现在距离科考才过去多久,他这就从七品被提到了五品?纵观历史,虽然还有人的升官速度远超过柯祺,但开瑞帝这里却从来都没有开过先例!
这样的升官速度都快赶上后宫中的娘娘们了!娘娘们只要能怀个孕,品级提升就有这么快!
当然了,开瑞帝并不好男色,所以大家也只是在心里吐个槽而已。
右参议隶属于通政使司。通政使司职掌出纳帝命、通达下情、关防诸司出入公文、奏报四方臣民建言、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。听上去权利很大吧?但是,因为前朝的通政使司中存着大量的欺上瞒下、贪赃枉法等现象,到了安朝,开瑞帝特意开设了摺奏,也就是直达皇上的奏折,通政使司的权利就被大大地削弱了,目前只有掌管文书这一个功能。也就是说,通政使司已经成为了一处清淡衙门。
但不管怎么说,右参议也是正五品的官啊!这才几个月啊,柯祺就升官了!
皇上确实爱重柯祺的才能,好在柯祺去的是通政使司,所以他这官升得打眼,却又没那么打眼。就民间监察机构一事,皇上并没有漏出半点口风。他在明面上只给柯祺安排了驿站改制的这一工作。
驿站改革又是什么鬼?
大家不知道这事的意义在于什么,只以为皇上就是想要找个理由为柯祺升官。皇上有时确实有点小任性,最近越发的阴阳怪气了,好在一个小小的通政使司右参议不能代表什么。大臣也就没说话。
在众位大臣的不看好中,柯祺脱了官服,换上一身便服,低调地找上了丁家人。
丁家就是淑妃的娘家,德亲王的舅家。
这是柯祺第一次正式地拜访丁家。
对于柯祺,丁家的长辈是久闻其名,奈何没有机会一见。这一次,他主动找上门了,丁家的老太爷,众位老爷,众位小爷,都坐在客厅里接待他,所有丁家人都顶着一张有钱得毫不单纯做作的脸。
上一章: 第一百五十六章 | 下一章: 第一百五十八章 |